推动非煤矿山安全治理走深走实,需要多方合力、多措并举,核心是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,精准施策,并强化技术应用与责任落实。以下是一些关键方向和具体做法:
“一矿一策”清单式管理:非煤矿山地质条件、开采方式和风险点各异。需根据每个矿山的自身风险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清单,明确任务、措施、责任和时限,实行“完成一项销号一项”的动态管理。
强化分类处置与源头管控:严格执行 “三个一批”(关闭退出一批、整合重组一批、升级改造一批)。严把矿山建设项目的 “三同时”(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)关,对不按设计施工、非法分包转包等行为严厉打击。
开展精准执法与帮扶指导:监管需避免“一刀切”。可以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帮扶,重点检查“采剥作业、边坡管理、通风排水、运输系统”等关键环节,并“现场开方”。同时推行 “帮扶+执法” 模式,并探索“异地检查”以减少干扰。
推广先进技术与装备:积极引入无人机巡检、边坡雷达监测、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,实现24小时风险预警。鼓励研制适用于特定矿情的智能化采矿设备。
推动“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”:因地制宜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,推广机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技术装备,以减少高危作业场所人员数量,提升本质安全水平。
建设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监测体系:探索利用卫星、无人机、地表传感器等构建多维度监测网络,实现对矿山安全风险的实时感知、智能分析和预警。
健全并压实三方责任体系:
企业主体责任: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,其负责人及实际控制人(投资人)须依法履行安全职责,确保安全投入到位、培训到位、管理到位。
部门监管责任:应急管理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、交通等部门需加强联动,形成监管合力。
地方领导责任: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“职责清单”和“年度任务清单”,及矿山包保责任制度(如对地下矿山和尾矿库的包保)。
严格事故调查与警示教育:对事故特别是瞒报谎报迟报事故,需深入调查,查清管理层的深层次问题,强化对“实际控制人”“包保责任人”等的问责。制作警示教育片,扩大教育面。
鼓励群众举报与舆论监督:拓宽举报渠道,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和社会公众举报安全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。
深化治本攻坚与隐患治理:围绕《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》等重点任务,建立健全 “一库四机制” (重大事故隐患库,自查自改、跟踪督办、定期分析、闭环管理机制),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。
强化基层基础与应急能力:高度重视“基层、基础、基本功”建设。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、安全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等制度。同时,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实战演练。
加强人才培养与宣传教育:推动构建“高校-企业”联合培养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加强对矿山从业人员(包括安全管理人员)的常态化培训考核。
推动非煤矿山安全治理走深走实,关键在于实现 “三个转变”:
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变: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监测预警,将重心前移。
从“单一监管”向“多元共治”转变:形成企业、政府、社会共同发力的大格局。
从“传统人防”向“科技智防”转变: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安全保障能力。
了解不同角色在非煤矿山安全治理中的侧重,能更好地理解其运作:
角色 | 主要关注点 | 实践举例 |
---|---|---|
政府监管层 | ||
矿山企业 | ||
技术与服务支撑方 | ||
社会公众与媒体 |
推动非煤矿山安全治理走深走实,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、系统推进的工程。它离不开精准的监管策略、先进的技术装备、严密的责任体系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。核心在于将安全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管控,不断提升矿山的本质安全水平,才能真正守护好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*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