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煤矿山机电运输事故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:
机械伤害事故:人员接触设备的运动部件(如传动带、齿轮、滚筒)导致的绞、碾、挤压等伤害。
触电事故:电气设备绝缘损坏、违章操作、电缆破损等导致人员触电。
运输车辆伤害事故:包括场内机动车(如铲运机、卡车)、轨道车辆(如电机车、矿车)的撞车、倾翻、溜车等伤害。
提升运输事故:竖井、斜井提升系统中发生的断绳、过卷、蹾罐、坠罐等重大事故。
皮带输送机事故:皮带打滑、跑偏撕裂、断带、火灾,以及清理滚筒时发生的卷入事故。
物体打击事故:运输过程中货物捆绑不牢坠落、设备部件脱落等。
违章操作:无证操作、带电检修、不停车清理设备、超载运行、超速行驶、人货混装等。
安全意识淡薄:心存侥幸,冒险进入危险区域(如车辆盲区、提升通道下方)。
技能不足:对设备性能、操作规程不熟悉,缺乏应急处置能力。
不良心理或生理状态:疲劳作业、带情绪工作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设备设施缺陷:
设计缺陷:设备本身安全防护装置不足或不合理。
老化失修:设备超期服役,关键部件(如钢丝绳、制动系统、连接装置)疲劳、磨损、锈蚀严重,未及时更换。
安全装置失效:防护罩缺失、刹车失灵、过卷保护装置、限位开关、漏电保护器等失灵或未安装。
电气系统隐患:
绝缘损坏:电缆受砸、受潮、老化导致绝缘性能下降。
保护接地不良:设备外壳未可靠接地或接地电阻过大。
电压等级不符:在潮湿环境中未使用安全电压(如36V以下)的照明和工具。
作业环境恶劣:巷道狭窄、坡度大、弯道多、照明不足、湿滑、粉尘大、噪音干扰,影响视线和判断。
自然条件影响:地压活动导致巷道变形、井下涌水、酸性水腐蚀设备等。
安全责任制不落实:安全生产责任未层层分解到岗、到人。
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:操作规程、检修维护制度、运输管理制度形同虚设。
教育培训不到位:三级安全教育流于形式,针对性不强,员工对风险认知不足。
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:对设备隐患、违章行为检查不力,整改不及时、不闭环。
应急预案缺失或演练不足:事故发生时,响应迟缓,处置不当,导致事故扩大。
针对以上原因,必须采取“人防、技防、管防”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。
严格安全教育培训:
确保所有操作人员、维修人员持证上岗。
定期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,特别是风险辨识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利用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,强化员工安全意识。
杜绝违章行为:
建立反违章奖惩机制,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。
推行“手指口述”等安全确认法,规范操作流程。
完善安全防护装置:
所有旋转、传动部件必须安装牢固可靠的防护罩。
运输巷道设置躲避硐室、声光报警信号、防跑车装置(斜井“一坡三挡”)。
提升系统必须装设过卷、过速、限速、松绳等多重保护装置,并定期校验。
强化设备维护保养:
严格执行设备日检、周检、月检和定期大修制度。
建立设备档案,重点加强对钢丝绳、连接装置、制动系统、轮胎等的检查与更换。
推广设备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技术。
确保电气安全:
井下电气设备必须防爆或采用矿用一般型。
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,实行“谁停电、谁送电”的原则。
电缆悬挂整齐,避免拖地和受压。
定期检测接地电阻和绝缘电阻。
保证运输巷道有足够的断面、平整的路面、良好的照明和清晰的标识。
在交叉路口、弯道等危险地段设置反光镜、减速带和警示牌。
做好巷道支护和排水工作,保持环境整洁。
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:明确从矿长到一线员工的安全职责,严格考核。
完善规章制度:制定并严格执行机电运输各项安全操作规程、运输调度管理制度、车辆维修保养制度等。
深化隐患排查治理:建立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机制,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隐患上报、整改、销号的闭环管理。
强化现场监管:安排专职安全员进行巡查,重点盯防大型设备运行、爆破后出矿、交接班等关键环节。
完善应急预案:针对可能发生的机电运输事故(如提升事故、车辆伤害、触电等),制定详细、可操作的应急预案,并定期组织演练。
非煤矿山机电运输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,任何单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事故。核心在于坚持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的方针,通过不断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、物的不安全状态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的缺陷,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,才能有效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。
*免责声明: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,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,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。